赵孝骞没看他,而是面向群臣说话,当初章惇支持赵孝骞夺位登基的那点情分,随着二人政见分歧越来越严重,也终于耗尽了。
论对错,大家各有理由,章惇的解释也不能说无用。
培养武将,未来权柄过甚,或许真有重蹈唐朝藩镇割据的覆辙,对大宋未必是好事。
但一切对错的根源来自于制度,完美的制度能规避许多隐患。
大宋如今在兵权军事上的制度,其实已经非常严厉甚至苛刻了。
寻常的武将是根本调不动兵马的,皇帝对天下兵马拥有绝对的调动权和指挥权。
这一点上,大宋比唐朝做得更好,兴许是赵匡胤本就得国不正,又是以武将谋篡得位,对武将天生就有着非同一般的戒备心理,所以大宋的兵权历代以来都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章惇的选择是把隐患掐死在摇篮里,只要不办什么讲武堂,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当然,他的骨子里仍旧看不起武将,站在文官集团的立场上,他也不容许武将登堂入室,触碰文官们的利益。
皇帝与宰相的分歧,再一次产生了。
赵孝骞的目光淡淡地瞥过章惇,眼神里没有半点温度。
罢相的决定,此刻无比高涨。
这个宰相纵有万般优点,但他不能与皇帝的立场保持一致,这样的宰相赵孝骞用不了,不能用。
以后大宋要改变的地方还很多,许多规则都需要重新定制,赵孝骞不希望自己身边最大的助手反倒成为最大的阻力。
再看殿内群臣的反应,大家显然都比较认同章惇的话,对设立讲武堂不以为然,只是他们不敢公然忤逆官家的意思,只有章惇说出了口。
没错,章惇果然成了最大的阻力。
赵孝骞预料到群臣不会答应,毕竟殿内绝大多数都是文官,没有文官愿意提高武将的地位,说是旧观念作祟也好,说害怕武将触碰文官的利益也好,总之,武将没那么容易走入朝堂。
幸好当初赵孝骞萌生这个念头时,就猜到了群臣的反应,所以这些日子一直忍着没说,就等一个恰当的时机。
今日这个时机正好,西北大捷,西夏灭国,皇帝的威望达到巅峰。
这件事,可以不必理会群臣的反应,仅靠皇帝的威望就能强硬地推行下去。
“朕已决定了,必须设立讲武堂,而且马上就办。”赵孝骞站了起来,目光环视殿内,刻意在章惇的身上停留了片刻。
群臣一阵窃窃议论声,看他们的表情,显然都比较反对。
不过正如赵孝骞所预料的那样,当皇帝的威望高涨时,“皇权”二字在殿内闪闪发光,无人敢直视这道光芒,章惇也不敢。
“子厚先生既然反对,此事便不劳子厚先生督办了,不如交给门下侍郎蔡京。”
蔡京一脸激动地走出来,躬身道:“臣必办得妥妥当当,不负官家重托。”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讲武堂可在开封城外选址,朝廷会拨给银钱,工部兵部和度支司必须配合蔡京,一应需要的银钱物料和工匠等,但有所需,必须供给。”
“枢密院许将和安焘辅佐蔡京,三个月内,朕希望看到一座崭新的讲武堂拔地而起,开始为我大宋培养各式将帅人才,为国所用,为朕所用。”
赵孝骞刚说完,章惇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站了出来,沉声道:“官家,臣有谏……”
然而,这次赵孝骞却没有摆出明君纳谏的态度,语气冰冷地道:“若是反对,可以保留意见,此事朕已决定,不必谏止。”
说着赵孝骞挥了挥手:“散朝吧,蔡京,许将,安焘等,午后来文德殿议事。”
说完赵孝骞转身就走,在百官山呼唱和声中退入后殿。
此时的大庆殿内,所有人都看着章惇,目光复杂各异,但谁都没动弹。
按品阶礼仪,散朝后百官必须让出路来,让宰相先行。
百官在等章惇移步,可章惇却面若死灰,咬着牙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良久,蔡京悄然走近了几步,站在他面前正要提醒章惇,然而走近了他才发现,章惇的身子竟在微微颤抖,脸色苍白得可怕。
蔡京的眼中闪过一抹讥诮的笑意。
这个老蠢货,真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了,三番五次跟官家对着干。
现在他约莫知道,官家恐怕已决定罢相了,这就是跟官家对着干的下场。
按说官家早该罢相了,当初把蔡京擢入政事堂,便已存了心思。
蔡京私下揣度圣意,应该是官家觉得蔡京骤入政事堂,实在不宜马上将他扶到宰相的位置上,这样做并不服众,会引发天下人的非议,二来官家或许还是重情义,打算再给章惇一次机会。
现在好了,章惇完美地错失了这个机会,罢相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而他蔡京,入政事堂这些日子谨言慎行,处处紧跟官家的节奏,对官家的决定从来不反对,而是思考如何把官家决定的事落实,如何办得漂亮。
两厢比较,高下立判,取章惇而代之,指日可待了。
不似章惇这般把自己活成了官家的阻力,他蔡京,是真正能成为官家的助力,不可或缺的,值得信任的助手。
这才是臣子该有的原则和态度。
走近章惇,见他还在愣神,蔡京忍不住道:“章相公,已经散朝啦,您看……”
蔡京提醒他先走,不然群臣没人敢率先离开。
章惇回过神,目中的焦距终于成形,看清了面前的蔡京。
沉默片刻,章惇突然道:“元长,老夫没错。”
蔡京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章惇居然会突然说出这句话,其实从他入政事堂那天起,不知章惇是否猜到了官家的用意,对蔡京总有着一股莫名的敌意。
二人的关系除了朝政公务上的来往,基本没有任何私交,章惇更不可能突然说这句话。
蔡京一时不清楚章惇说这句话的用意,是向他解释辩白,还是强调巩固自己的原则。
蔡京与章惇完全是两路人,所思所想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二人做人做官的原则和底线也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看着章惇失魂落魄的样子,蔡京本来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此时终究忍不住道:“子厚先生,朝政国事上,其实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您实在没必要总与官家的决定相悖。”
“官家必然是千古圣君,登基这么久了,他对大宋做出的改变相信您也看得清楚,官家的决定向来是不会错的,有时候眼前看到的似乎是错,可未来终究还是会发现,官家其实没错。”
“无论任何时候,咱们都要谨记,自己是臣,官家是君,君君臣臣的道理,您比下官更清楚。”
说着蔡京朝他拱了拱手,然后善意地一笑,转身便离去。
章惇仍站在原地,目光再次陷入呆滞。
是啊,明明他也曾是官家的拥立功臣,明明官家曾经也很信任他的,君臣之间为何会走到今日?
自己真的做错了吗?
…………
赵孝骞在大庆殿后殿换了黄袍,穿着寻常的春衫便服,步行走回福宁殿。
刚出了大庆殿,便听到宫外一阵炮仗炸响,隐隐约约能听到宫外百姓的欢呼声,兴奋的嘶吼声。
赵孝骞的脚步一顿,身后的郑春和急忙笑道:“西夏灭国的消息,估摸已传出去了,眼下汴京的臣民都在庆贺呢。”
赵孝骞笑了笑:“挺好的,炮仗特别响,回头让宫里也准备一点,朕带着昊儿放炮仗。”
郑春和急忙应是。
福宁殿内,赵孝骞刚跨进殿,狄莹袅袅等众女便迎了上来。
赵孝骞赫然发现,薛梅云也在其中,只是众女面前,她有些局促地垂着头,有点腼腆拘谨的样子。
看来狄莹等众女已经接纳她了,否则此时她不会出现在这里。
“妾身与姐妹们恭贺官人,西北大捷,西夏灭国,大宋臣民扬眉吐气,官人真的好厉害。”狄莹笑着挽住了他的胳膊。
赵孝骞下意识便抚上了她高高隆起的肚皮,走日常程序般大喊了一声“我恁爹!”
然后才搂住了狄莹的肩,笑道:“今日闻捷报,心情不错,所以朕决定……吃席!”
“老郑,吩咐御厨多做几道硬菜,再弄一壶酒。”
狄莹等众女欢喜不胜,每个人看着赵孝骞的眼神闪闪发光。
灭国之功,不仅提高了皇帝的威望,就连在妻妾心中的地位也拔高了许多。
谁家男人有这本事,动辄轻松灭国,古往今来的皇帝里,能做到的也不多吧。
能嫁给这样的盖世英雄,为他生儿育女,岂不是人生幸事?
赵孝骞的心情确实不错,尽管刚才朝会上,关于设立讲武堂的事,与章惇和朝臣们闹得有点不愉快,但无所谓,皇帝的威望已经镇压了所有反对的声音,他决定的事,照样必须执行下去。
西夏被灭国,距离统一天下狠狠往前迈进了一步,从今以后便是新的时代,从三国鼎立,到楚汉争爸。
不必怀疑,最后的结局,大宋必须是爸爸,而且是契丹人永远得不到的爸爸。 《世子稳重点》-作者:贼眉鼠眼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