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赵孝骞领军征战开始,大宋的捷报一直没断过。
当年赵孝骞征西夏,也曾破过西夏都城,五千轻骑纵横西夏境内,杀得赤地千里。
后来赵孝骞戍北,征战辽国,多次击败辽军,歼灭辽军共计十余万,当初哲宗先帝在世时,北方的捷报一道接一道,大宋君臣黎民曾经快被摧毁殆尽的自信,就是在那段岁月里重新建立起来了。
可是,当年再多的捷报,都不如种建中这一次的捷报令人震惊。
这一次,是灭国。
把一个国家存在的痕迹,生生从世间抹去,他们的国主和满朝文武被活擒,都城被攻破,疆土被占领。
宋军彻底地掌控了这个国家,消灭了这个国家。
这在大宋立国百年来,是从未有过的,这场大胜如同一剂兴奋剂,猝不及防地注进了所有臣民的心里。
灭国之威,大宋的实力在臣民及外邦心中,猛地又窜高了一大截。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原来大宋真有这个实力,它真能轻松地灭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曾经非常猖狂,敢一再侵犯大宋的边境,如今却在大宋王师的碾压下,如齑粉般灰飞烟灭了。
它的国主成了俘虏,它的国土被完全占领,它的臣民和财物沦为了大宋的战利品。
极度的惊喜过后,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赵孝骞。
众人此时的表情已经变得不一样了,他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敬畏。
灭国一战,是种建中的功劳,但所有人都清楚,其实官家的功劳更大。
当初提出灭西夏的,是官家,王师能灭西夏靠的是火器,而这些火器也全是官家亲自造出来的。
种建中出征后,官家没有对他的战略战术有过任何干预,一切都放权让种建中去干,可所有人都清楚,这一次灭国,却等同于官家御驾亲征。
早在官家冒出灭西夏这个念头时,结局就已注定。
灭国捷报的余声仍回荡在大庆殿内,而赵孝骞此刻的形象,却瞬间被无比拔高,伟岸。
大宋历代帝王没做到的事,他做到了。
所以,这位官家说是大宋立国以来最英明最有为的帝王,已经没人敢否定了。
实实在在的功绩摆在眼前,灭国的含金量仍在无限放大,现在谁说这位官家是倒行逆施的昏君,这个说法恐怕连他自己都无法信服。
殿内充斥着喜悦雀跃的气氛,在满朝文武恭贺声中,赵孝骞也是春风满面,大笑开怀。
挟灭国大胜之威,有些事,可以再狠狠往前推一步了!
赵孝骞很清楚,随着西夏被灭国,臣民震惊欣喜之余,他这个皇帝的个人威望也同时达到了顶点。
以前难以推行的事情,现在可以开口了,靠着皇帝陡然猛涨的个人威望,完全可以施行下去,而朝臣们大多不会在这个时候反对。
于是赵孝骞压下了心中的喜悦,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环视群臣一圈,直到群臣的窃喜议论声不知不觉停下,殿内恢复了一片寂静之时,赵孝骞这才缓缓开口。
“此次灭西夏之战,全托主帅和将士们用心用命,他们才是最大的功臣,只待种建中班师回朝后,朕当论功封赏。”
顿了顿,赵孝骞又道:“另外,此战大胜之余,相信诸公也看到了我大宋王师的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便是我王师禁军缺少有能力的将帅之才。”
“此次朕令种建中领军,其实本是不得已而为之,诸位知道,种建中本是殿前司都指挥使,他的职责本是拱卫汴京皇城,而不是率军对外征战。”
“可当时大战在前,朕却发现身边无大将可用,不得已只能让种建中临危受命,率军出征,此事朕一直记得,当时便已决定改变现状。”
“大宋未来还将面临许多征战,朕的有生之年,这天下必须统一,天命归宋,朕岂敢忤违?所以,朕必须解决朝廷缺乏将帅人才的问题。”
赵孝骞说到这里,突然停下,然后目光淡淡地扫过朝班中的枢密使许将。
许将收到了赵孝骞的眼神,立马明白,该自己出马了。
这件事,官家早与他有过商议,只是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今日西北报捷,西夏被灭,国威和官家个人的威望已然达到顶点,时机已至矣!
于是许将迅速站出了朝班,躬身道:“臣许将,以枢密使的身份向官家进谏,臣请朝廷在汴京开设讲武堂,培养王师禁军所需将帅之才。”
“自隋唐以来,朝廷开科举,为国养士,同时朝廷亦应开武科,为国取将,文武并举,张弛之道备矣,国方可盛。”
“如今天下文昌而武怠,国战缺将帅,三军无正首,正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非正道也,朝廷正值征战之时,岂可因缺将少帅,而废官家一统天下之雄志?”
“故,臣以为,开设讲武堂已是迫在眉睫,必须马上施行。臣请官家纳谏。”
许将此言一出,朝堂文武顿时一片哗然。
所有人神色复杂地看着许将的背影,殿内再次传出一片窃窃议论声。
赵孝骞嘴角微微一勾,很好,许将是个懂事的,就说嘛,一把年纪总不能活到狗肚子里。
殿内蔡京时刻盯着官家的表情。
抱大腿,他是专业的。
见许将说完后,官家一脸欣慰愉悦,蔡京立马明白,这是官家和许将之间约定好唱的双簧。
讲武堂该不该开,能不能开,蔡京其实并不在意。
朝堂上的是非对错很模糊,口才好的人能把错的说成对的,黑的说成白的,只论道理的话,论到天荒地老也论不出个究竟来。
蔡京的是非观本就很模糊,他做人做官原则,只看皇帝的脸色,皇帝认同的事,就是他誓死赞同并捍卫的事。
看准了官家的脸色后,蔡京立马站了出来,一脸凛然地开口。
“禀官家,许使相所言,臣完全赞同,请官家纳谏,于汴京设讲武堂,为国储备将帅之才,以备国战之用。”
枢密使开了口,门下侍郎跟着附和,再看官家一脸和煦欣慰的笑意,群臣顿时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这特么是早就商定了吧?就等今日这个机会是吧?
你们一搭一唱演得这么投入,我们该干什么?
殿内窃窃议论声已经停止,一片寂静之中,所有人的目光投向了章惇。
他是大宋宰相,也是朝堂的风向标,章惇的态度很重要。
章惇感受到身后无数道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顿觉后背一片冰凉。
悄无声息间,章惇发现自己居然被高高架起来了,已然进退两难。
官家欲设讲武堂,说实话,章惇并不赞同。
朝廷大张旗鼓推行新政,这一点章惇是赞同的,对新政的条款,他大多算是认同。
但章惇的思想其实还是比较守旧,他的骨子里仍然坚守着重文轻武那一套老观念,在他看来,朝廷重文轻武是正道,武将士卒是祸国之源,本就不该太看重他们。
天下武夫,皆是文臣手里的工具而已,文臣才是治理天下的砥柱。
开设讲武堂,看似只是为国培养将帅之才,但它实际上的影响很深远。
以后从讲武堂出来的武将,必然会被官家看重,朝堂上文武官员的分量,也将发生改变,这对一个重文轻武的宰相来说,是绝不愿意看到的。
武将士卒,只是君臣手里的刀,从何时起,这把刀也妄想登堂入室了?
章惇思忖过后,定了定神,不经意间瞥见赵孝骞的神色,章惇暗暗叹了口气。
这一次,他又要跟官家对着干了。
可他别无选择,作为一国宰相,章惇不能为了迎合官家,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沉思片刻,章惇站了出来,缓缓道:“禀官家,臣以为,设讲武堂之议……殊为不妥,请官家三思。”
此言一出,又是满殿哗然,群臣的眼神各异,目光不停地在官家和章惇之间来回打量。
赵孝骞瞥了章惇一眼,神情不喜不怒,淡淡地道:“子厚先生有何高见?”
章惇停顿片刻,神情有些无奈,但不得不道:“讲武堂固然是为国培养将帅,但若培养的武将过多,恐成祸国之源。”
“众所周知,盛唐之亡,皆因赋予武将权柄过甚,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今日我大宋若开讲武堂,臣恐盛唐亡国之覆辙再次重演,而陷大宋于万劫不复。”
章惇说完后,默默地退回了朝班,而殿内的朝臣们却纷纷颔首,显然章惇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赵孝骞叹了口气,群臣和章惇的反应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就算挟灭国大胜之威,借此推行某件事,也不会如意料中那么一帆风顺。
说到底,满朝文臣终究还是不愿改变重文轻武的格局,开设讲武堂,无疑是在动摇文人的地位,他们很难痛快答应。
赵孝骞环视群臣,缓缓道:“依子厚先生之言,日后我大宋再次对外征战,何人可领兵?何人可为帅?难道要靠尔等这些从未上过战阵的文人吗?” 《世子稳重点》-作者:贼眉鼠眼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