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悦小说>轻小说>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第三百零三章 百司岁计!
  熙丰七年,一月初五。

  御书房。

  “呼!&"

  轻轻一吹,一股独特的药香味,就此散开。

  一伸手,衔起一枚蜜饯。

  ”唉!&"

  赵策英摇头一叹,一脸的生无可恋。

  他是真不想吃药。

  太苦了!

  杂七杂八的草药、熬煮在一起,熬得黑乎乎的,一口下去,舌苔发苦,口齿生涩,简直跟折磨人一样。

  &"唉!”

  又是一声叹息,赵策英有些无可奈何。

  可惜,病者不可讳医,药苦归药苦,但也必须得忍着继续吃。

  拾着蜜饯,嚼了两口。

  旋即…&"哼!“

  一声闷哼,趁着甜味尚在,赵策英一口闷下了汤药。

  &"呼!&"

  长呼一口气,赵策英心头为之一松,恍若新生。

  其后,一伸手,自有大太监走近,拾过药碗。

  “岁计文书?”

  丈许木几,摆了足足几十道文书。

  无一例外,都是岁计文书。

  却是内阁审阅了文书,认为文书无误,便让人呈送到了御书房,以供圣阅。

  赵策英摇着头,拾起文书,注目起来。

  几十道文书,单是一道,就有足足两寸厚,说是文书,实际上就是“书”,堆得足有半人高。

  不出意外,怕是得夙兴夜寐的的审阅上一两日,方才有可能览讫。

  皇帝,也苦啊!

  &"唉!”一声叹息,一道道文书,一一入手。

  赵策英审阅着,不时点头,一副认可的模样。

  究其缘由,盖变法成效显著非常。

  自熙丰二年至今,已是四年有余。

  仅此四年,江昭的布政可谓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凡是政令,其目的都是一目了然。

  或为吏治,或为敛财,或为强军,或是经济。

  短短四年,相应变法政令,已然是初具规模,互哺互济。

  就成效而言,可谓是相当喜人。

  其中,吏部一改往日“裁撤官吏”的做法。

  单就熙丰六年而言,仅仅是免黜了官员四百二十七人,小吏三千六百人。

  相较于往几年而言,这一点免黜量,甚至都不算不上“零头“。

  毕竟,自熙丰二年始,免黜的官员都是两千起步,小吏更是大都在一万五以上。

  这却是开拓土引起的连锁反应。

  截至熙丰六年,天下有官籍者四万一千人,小吏三十七万五千人。

  本来,根据大相公江昭和文渊阁大相公元绛的计划,还得继续免黜官吏,以期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也即,入仕为官者与致仕荣休者相差无几。

  而经江昭和元绛估计,要达成入仕者与致仕荣休者相差无几的状态,大概是裁撤至官员三万五千人,小吏三十五万人左右。

  如此以来,就可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冗官问题。、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

  谁承想,大周竞然开疆拓士了!

  熙阿、熙丰、蒸云、灭国交趾,拓土燕云十六州,五次拓土,实在是给大周新添了不少疆土。

  单就熙河、熙丰两次拓土,就足足开拓了疆域一十二州,基本上也就是”一路”的建制。

  为此,已然是单独建立了熙河路。

  两次燕云拓土,约莫有二十州疆域,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和西夏割让的几州,一样也是”一路”的建制,为此单独建立了燕云路。

  西南一隅的交趾国,疆土约莫是大周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一样也是”一路”左右,为此建立了西南都护府也就算是,几次开拓土,愣是给大周开拓出了三路的建制

  要知道,以往大周也就一十三路建制,新添三路建制,也就是足足添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新拓的疆域,不可避免的肯定也得要官员和小吏予以治理。

  如此一来,裁撤官吏的平衡状态,自然是有了一定的变化。

  于是乎,江大相公却是一纸令下,决定让吏治回归“常态”。

  熙丰六年的免黜量,一下子就少了大半以上。

  不出意外的话,一旦岁计过去,吏部文书颁下,基本上是会板上钉钉的引起仕林震动。

  吏治回归“常态”,无论是宫员,亦或是小吏,都注定会安心不少。

  此外,户部也有不小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粮食和人口部分。

  熙丰六年,户部开支合六千四百万贯。

  其中,皇室开支为九百万贯。

  这一笔钱,几乎已经的固定支出。

  官家赵策英是“过继上位”,注定了他不可能动手缩减宗室的宗俸钱,就算是奉养宗室耗费太大,也唯有继续花下去。

  当然,这其实也是财政的盈余,让官家有了不缩减宗俸钱的底气。

  否则,财政赤字,大难在即,该缩减还是得缩减!

  军中消耗,为一千八百万贯。

  这一部分的大头是“赏钱”。

  为了鼓舞士气,官家几次承诺过关于杀敌的奖赏。

  大一统达成之日,也大肆犒赏过一次。

  熙阿、陕西、河东、河北东、河北西,足足五路大军,几十万军卒,赏钱数目可不是一点半点。

  甚至于,都已经可与军费相媲美。

  其余的几大开支,主要就是宫员俸禄、水利兴修、地方治理、大航海、钢铁治炼等的耗费,合三千七百万贯。

  至于户部进项,合一万三百七十万贯。

  这是继熙丰四年以来,唯二的税收破亿。

  其中,农业税为四千万贯,略有增长,变化不大。其实,单纯的粮食税,还在往下降低。

  就实际而言,粮食税也就三千六百贯左右,较上一年降低了两百万贯。

  没办法,占城稻实在是太“贱”!

  三斤长米,不抵一斤粳米,这可不是虚话。

  这也就使得,就算是粮食产量在上涨,但实际上的粮食税却是在下降。

  且不难预见,占城稻种植得越广,粮食税的税收就会越低。

  当然,这都是值得的。

  一方面,占城稻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粮食丰足,天下即安。

  为此,就算是税收少一点,也不妨大碍。

  另一方面,这种粮食税的下降会有一定的“下限”。

  价钱不够,产量来凑!

  先帝年间,名义上的土地量是四万万亩,农业税为两千万贯左右。

  而自从土地清丈以来,实际上的土地量是八万二千万亩,这还是没有算上燕云十六州的缘故。

  土地的增长,也即意味着粮食产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会弥补种植占城稻带来的粮食税降低的问题。

  就户部的人估计,粮食税基本上是会维持在三千五百万贯左右,就不会继续下跌。

  除了单纯的粮食税以外,其余的农业税,大都是源自于一种新兴产物一棉花!

  棉花可不得了。

  其独特的保暖性,注定了棉花会颇为贵重。

  甚至于,一件棉花大衣,都已经有资格成为平民百姓的“传家宝”。

  贵重,交税自然也是不低。

  也因此,即便是新兴产物,且产量也不大,但带来的税收量却是不少,足有几百万贯。

  相较于变化不大的农业税来说,商业税上涨了不少,达到了五千七百万贯。

  较上一年,上涨了六百万贯左右。

  无它,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了。

  自从西夏称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便已就此开通。

  商人重利,猛地有了商机,自是连忙往里钻。

  半年的时间,已然足以支撑一次往返行商。于是乎,陆上丝绸之路却是贡献了不少商业税。

  此外,榷场、海贸也都有了不小的增收。

  农业税、商业税,合九千七百万贯,算上银行的四百万贯保管费,恰好是一万零一百万贯钱。

  破亿了!

  而且,相较于熙丰四年的“抄家破亿”来说,熙丰六年严然是凭真本事破亿。

  不出意外的话,自此大周税收将会常态化破亿。

  除了税收以外,户部还让人单独统计了一些数据。

  其中,较为醒目的一项,就是人口普查。

  八千五百万人!

  这就是户部普查的结果。

  大周的人口普查,主要制度是“二闰一查”。

  而天文历法,沿用的是十九年七闰,也即两到三年一闰。

  二闰一查,也就是五六年左右查一次。

  大周的上一次人口普查,自然而然的就是治平四年。

  彼时,普查的数据是主户一千四百三十八万人,口两千四百六十二万人。

  主户,也就是涉及交税的户数。

  口,主要就是成年男丁,以及大户门第的女子和没有户籍的奴婢的数量总和。

  这却是一些奴婢没有户籍的缘故。

  没有户籍,自然就是统计到了主家的头上。

  不过,大户门第的女子,以及没有户籍的奴婢,其实都是少数中的少数。

  大周的奴婢,更多的是“雇佣制”,本身其实的良人。

  这也是为何一些官员打杀奴婢,通常会被弹劾,甚至于治罪的缘故。

  打杀良人,可不就得治罪?

  大户门第的女子和没有户籍的奴婢,都是少之又少,也即意味着可忽略。

  就总体而言,“口“却是可被视为成年男丁数。

  一千两百三十八万户人,成年男丁一千四百六十二万人,几乎就是“户主等于男丁数”,一户一位男丁。

  一位男丁,也就有一位麦子。

  就算是算上孩子,一户人就三四人左右。这样的数量,绝对是存在隐瞒的。

  一户正常的主户,真要平均下来,起码得是五口人左右。

  毕竞,除了正常男丁,还有父母呢?

  就算是弟兄分家,父母也得是一人分一个吧?

  更遑论,弟兄不一定分家。

  数据肯定有问题。

  但,没办法!

  百姓刻意躲人,官府也敷行了事,为之奈何?

  不过,窥一斑而知全貌。

  治平四年,有男丁一千四百六十二万人,算上孩童、女性,总的“假人口”估摸若会是在五千万左右。

  熙丰六年,户部又一次人口普查。

  相较于治平四年来说,熙丰六年的普查更为彻底。

  一方面,有清丈土地的数据作支撑。

  昔年,江昭将清丈土地列为政绩之一。

  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吏,为了政绩,自是清丈得相当彻底。

  连带着,也将“隐户”都清查了出来。

  毕竞,土地肯定得有主人不是?

  户部以清丈土地的数据作支撑,自是清查得更为彻底。

  另一方面,户部还特地清查了女子和孩童的数量。

  如此,却是将真正的人口数量清查了出来。

  主户,合一千九百三十万户。

  成年男丁,合三千三百万人。

  女子,三千一百万人。

  孩童,两千一百万户人。

  如此,也就有了八千五百万人的来源。

  约莫是一户人有两位男丁。

  两位男丁,也就有两位妻子,这就是四口人。若是算上孩童,也就差不多是一户人六七口人的样子。

  这样的数据,还算是较为正常。

  除了吏部、户部以外,其他几大司衙,类似于工部、礼部、银行一类的司衙,基本上都是维持原样。

  工部还是在修缮大内,礼部还是清贵非常,银行的储蓄金与经济挂钩,短时间不会有太大变动。

  可能有较大变化司衙,也就刑部、国子监、军械监。

  刑部主要是敕律之争。

  这一争论,彻底奠定了敕令的崇高地位。

  自此,君王法令大于律法!

  这也是注定的结果。

  中央集权越狠,君王权力就会越大。

  国子监,主要是半免费教育和报纸。

  报纸的影响力,已经是毋庸置疑,该啥样还是啥样。

  半免费教育,更是罕有的大功绩,堪称功在千秋。

  当然,半免费教育的推动也不是一番风顺的。

  政令颁下去没有阻力,但不代表推行起来就没有任何阻力。

  其中,主要的阻止者,就是中型规模的地主。

  也即,步入了“不愁温饱”状态的地主,略低于一县“刀枪炮”的那一批不上不下的人。

  这一批人,可谓是半免费教育的真正受害者。

  以他们的地位为基准点,往下一些,就是勉强解决了温饱,亦或是还挣扎在温饱线的小型地主,以及一些纯粹的贫农子弟

  这一批人是真正的受益者,也就是所谓的耕读传家。

  半免费教育的政策,足以让他们不必担忧生计,可安心读书。

  往上一些,就是在一县之地都能勉强说得上话的中大型地主。

  这些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半免费教育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准确的说,这些人跟耕读子弟不是一个档次的人物。

  一则,这些人已经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涉及读书,师资力量也绝对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而半免费教育的师资,肯定是相当差劲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童生,对于一些知识有可能是半知半解,乃至于讲解错误的知识。

  而作为在一县之地都说得上话的人,中大型地主无疑是可让孩子有更好的教书先生,以秀才,亦或是举子为师。

  反之,要是连这样都考不过耕读学子,也就证明他的孩子其实没有读书资质,也不可能真的读得出书来。

  再往上一些,就是一县、一州都说得上话的大族,亦或是一州霸主,名门望族。

  这样的大族,都有族学,教书先生起步就是举子,甚至都有可能是进士。

  更甚者,就像大相公江昭一样,直接是以宦海大人物为师。

  耕读子弟,肯定也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越是往上,越是拉开差距,受到半免费教育的影响就越小。

  唯有“不愁温饱”的中型地主,成了受害者,有意阻拦。

  好在,吕惠卿地是狠人。

  类似于杀鸡儆猴做法,其可调已经练得炉火纯青,并经报纸一宣发,自可解难。

  军械监,主要是军事武器的研发和批量制作的问题。

  燕云之战,耗费的炸弹和火炮是实在是太多。

  当然,效果也是真的大。

  军械监监正,更是因此而受到了大相公江昭的推荐,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就此,沈括也算是尝到了甜头,决定加大剂量,大肆批量制作火炮,争取达到一都(百人)能有一门火炮的地步。

  “呼!”

  约莫半日。

  赵策英有些疲乏,放下了文书。

  ”伸儿呢?m

  赵策英揉着额头,平静问道。

  “启禀官家,燕王殿下在昭文殿。“司礼学印太监李宪连忙道。

  &"昭文殿啊!&"

  赵策英眼中闪过一抹迟疑。

  沉吟着,徐徐道:“让六位阁老入宫吧。”“朕,就此宣布内阁的人事变动。““诺。”李宪一礼,退了下去。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作者:花雪飘飘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