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悦小说>轻小说>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第三百零四章 大相公要被制衡?
  中书省,昭文殿。

   “呼!”

   一缕龙凤茶,浅浅入喉,味轻绵长,回甘不淡,让人心神为之一松。

   江昭拾着文书,扶手正坐,略微低头。

   就在其脚下,单独摆了一副三尺木几。

   其上,置有瓜果、点心、蜜水、糟子糕,以及一块六面魔方!

   小皇子赵伸是一月十一生人。

   过几日,就是其五岁的生日。

   江昭闲来无事,却是造了一块魔方,暂作贺礼。

   于是乎,燕王赵伸拧转着“魔方”,不时啃上一口糟子糕,啜上一口蜜水,却也是安逸自在、乐在其中。

   “呼!”

   又是浅呷一口,江昭一伸手,茶盏轻放,便继续注目于手中文书。

   旧年辞去,新年开篇,涉及年岁更替,庶政注定会较为繁杂。

   近几日,连着几天上呈到内阁的文书都是在五十道以上,不可谓不繁忙。

   好在,也仅限于繁忙,而不是“难”。

   就像今日一样,足有五十七道文书,但真正较为重要的文书,其实也就寥寥三道而已。

   三道文书,都被江昭单独铺开,置于木几正中,以便于审阅。

   其中一道,就是江昭手中的这一道。

   这是枢密院和兵部上呈的文书。

   二月左右,枢密院就要发兵一万,渡海东瀛,问责倭王。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涉及战争,必定是得予以重视,不能有丝毫轻视敌人。

   也因此,兵部和枢密院都不可避免的忙碌起来。

   单独上呈的文书,主要就是关于粮草、军械运转的问题,以及统兵主将的人选举荐问题。

   其中,粮草、军械的问题较为特殊。

   说简单是真简单,但是说难也是真的难。

   简单,主要就是有季风的缘故。

   一旦有了季风,从福州至东瀛,也就六七日的海程而已而且,还是大船运送物资,而非人力运送物资。

   就运送过程而言,注定会相当轻松。

   难,一样也是有季风的缘故。

   何为季风,自是会根据季节更替风向的风。

   二月左右,季风适合渡海东瀛,反之,其他时间自然是不适合,甚至风向都有可能是反方向。

   也就是说,受季风影响,注定无法随时运送粮食过去,为了以防万一,就必须得准备好一万大军一年左右的粮草。

   运送不难,但是调度却是一点也不轻松。

   此外,渡海也涉及火药可能“发潮”的问题,一样是难题。

   而且,季风还涉及了一大问题许胜不许败!

   渡海东瀛的一万大军,必须大胜,不能有半分失败的迹象。

   否则,就算是一万人都死绝,也不会有半分增援的。

   毕竟,受季风影响,一年也就一次适合渡海东瀛的时间。

   其他时间,要想渡海东瀛,实在是千难万难,万一翻船,更是得不偿失。

   不会有增援,可不就是许胜不许败?

   为此,枢密院的人颇为重视,举荐了两位主将人选,以供官家定夺。

   一位是英国公张鼎。

   经过几次大型拓边,张鼎算是已经练了出来,无论是作战能力,亦或是调度能力,都已经到了一种较高的水准。

   打一个区区东瀛,自是不在话下。

   一位是马步军都虞候郑晓,也即小郑将军。

   郑晓常年为先锋军主将,作战经验也是一等一的丰富,统兵一万打东瀛,一样也是问题不大。

   至于说为何主将人选中没有顾廷烨、王韶二人?

   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两人肯定是不会去打东瀛的。

   一方面,顾廷烨、王韶二人都已经偏向于“定海神针”,主攻大规模战役。

   东瀛的军事实力太差,俨然是有些小打小闹,自是没有必要让顾廷烨、王韶二人亲征东瀛。另一方面,两人都不缺区区一点打东瀛的功绩。

   作为武将中威望最强的存在,顾廷烨、王韶二人俨然早就已经到了不需要功绩来证明自己的地步。

   就日常而言,两人也都在降低存在感,修身养性,以低调为主。

   不缺功绩,自然也就没必要渡海亲征。

   “也还行。”

   粗略扫了两眼,文书轻置。

   江昭伸手,拾起了其余两道文书。

   准确的说,这是两道变法政令。

   一道关于土地改革,一道关于科考改革。

   凡此两件事,都是相当难啃的“硬骨头”。

   根据江昭本来的计划,两道政令都是推行一道,就休养生息一年。

   也即,耗费四年左右的时间,让土地改革和科考改革彻底落实下去。

   可惜,连着几年都在打仗。

   江昭沉吟着,拎出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文书。

   就在这时。

   “大相公。”

   一声轻呼,司礼掌印太监李宪入内。

   江昭一怔,注目过去。

   却见李宪走近,拾着拂尘,作揖一礼。

   “中贵人有礼。”

   江昭点头,抬了抬手。

   “不知中贵人此来,可是宫中有旨?”江昭平静问道。

   作为司礼掌印太监,李宪是走到了宦官一道尽头的人物,却是常年伴随官家左右。

   “正是。”

   李宪连忙道:“官家要宣布内阁人事变动,特召六位阁老入宫。”

   “内阁人事变动?”

   江昭挑眉,有些意外。

   一般来说,内阁人事都是五月左右才会宣布。

   今年,有点格外的啊!

   李宪点着头,并未作声。

   作为大太监,官家的一举一动,他都有看在眼中,自然也猜到了一些事情。

   但是吧,不能乱说!

   御书房。

   丈许木几,官家赵策英拾着一道文书,不时注目审阅。

   自其以下,摆着六把椅子。

   六位内阁大学士,相继入座。

   约莫十息左右。

   赵策英抬起头。

   一伸手,从木几角落拾起一页褚纸。

   六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神情不一,皆是并未作声。

   大相公江昭、集贤殿大学士韩绛、文华殿大学士王珪三人,较为平和,都是一脸的平静。

   究其缘由,自然是都心头有了底。

   大相公江昭是肯定会留任的!

   自熙丰元年至今,也就六年而已。

   一般来说,六年的内阁大学士,其实已经是入阁时间较长的一批人。

   六年致仕,也是宰辅大相公中较为常见的状态。

   不过,大相公江昭肯定不在“六年致仕”的行列。

   且不说江大相公年仅三十有五,尚是精力充沛、大有可为的年纪,就算是不考虑年纪的优势,官家也不可能让其致仕。

   毕竟,就变法革新而言,大相公的确是不可替代的唯一核心。

   此外,江系的人,边疆的人,也都是支持大相公继续留任的底蕴。

   大相公致仕,实属是不太可能。

   与之相反的则是集贤殿大学士韩绛。

   这位肯定是不会留任的。

   作为入阁六年的内阁大学士,若是继续留任,那可就是入阁九年!

   九年的内阁大学士,一定程度上都有资格跟大相公江昭对着干了。

   以常理论之,官家是绝不可能留下韩绛的。

   也正是因此,韩绛自是心头平静,淡入止水。

   至于文华殿大学士王珪,入阁仅是一年,也没有犯政治错误,自然也是稳稳的留任。

   反观元绛、张方平、余靖三人,却是不免心头忐忑,暗自紧张。

   凡此三人,都才入阁三年,自是想继续留任的。

   但是都继续留任,却又不太可能。

   所以……

   结果究竟是什么?

   六位内阁大学士,皆是注目于主位。

   赵策英拾着名单,沉吟着,向下注目而去。

   其首先注目之人,为东阁大学士余靖。

   “安道,六十有四了吧?”赵策英一脸关切的问道。

   哦豁!

   仅此一言,六位内阁大学士便已心头了然。

   余靖,并未成功留任!

   凡入阁者,除了大相公江昭以外,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

   但凡真论起来,谁不是老人啊?

   这一点,无论是官家,亦或是内阁大学士,都是心知肚明。

   官家特地问余靖的年纪,无非就是提醒他已经老了而已。

   老了,自然就得退!

   果然!

   余靖身子一颤,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似有无限遗憾与失落。

   旋即,面色一肃,叹道:“官家,真是好记性。”

   赵策英沉稳点头,点到为止。

   百年国祚,内阁的相关制度,都已经演变得相当成熟。

   不过,关于内阁大学士的致仕制度,还是较为模糊。

   典型的就在于,从理论上讲,内阁任期是没有上限的。

   三年一退,亦或是六年一退,其实都是“政治默契”,从来就没有白纸黑字的制度。

   也因此,偶尔的一些特殊状况下,八年、十年以上的任职期限,也并非是不可能存在。

   就像上一任大相公韩章,就在内阁任职了足足十几年,可谓相当的“常青”。

   那么,在这种制度下,皇帝是怎样让内阁大学士致仕的呢?

   答案是劝!

   皇帝隐晦提点一二,以“劝”为主,内阁大学士知晓了君王的决定,自会上呈文书,主动乞骸骨。

   如此,自是君臣和睦,也算是相互留了体面。

   不过,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百年国祚,倒也不是没有劝不动的人。

   太祖年间,内阁大学士剧可久,太祖皇帝隐晦提点了几次,希望他主动致仕荣休。

   谁承想,剧可久竟然不肯主动致仕,大有继续干下去的架势。

   如此一来,君臣二人,自是不免斗上一斗。

   结果嘛剧可久落败,连贬两级,心生惊惧,主动致仕。

   非但没了官位,也没了体面。

   “厚之。”

   赵策英目光微顿,注目于文渊阁大学士元绛。

   “陛下。”

   元绛头皮发麻,连忙一礼。

   “嗯。”

   赵策英点了点头,沉稳道:“当打之年,勉之。”

   仅是一言,元绛便心头一震,连忙道:“谢陛下。”

   元绛,留任!

   不过,这倒也在几位内阁大学士的预料之中。

   元绛也就五十来岁,实属是精力旺盛的年纪,留任也并非是不能理解。

   目光上移,相继注目于王珪、张方平二人。

   约莫三五息,有了定论。

   “禹玉,勉之。”

   “安道,勉之。”

   两人心头一震,皆是松了口气。

   这一次,内阁的人事变动似乎并不算大。

   就留任机会而言,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截至目前,四位被点名的内阁大学士,竟然已有三位成功留任,由此可见一斑。不出意外的话,估摸着就仅是余靖、韩绛二人会致仕荣休。

   六进四,概率可谓相当之高。

   “子华。”

   赵策英望向了韩绛。

   韩绛肃坐,心头已经有了准备。

   内阁任职,三年是一道坎,六年也是一道坎。

   区别就在于,三年的坎较为容易,可能是二进一,亦或是三进一。

   而六年的坎,百年国祚,跨过者都是寥寥无几。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勉之。”

   一声落定。

   六位内阁大学士,皆是一讶。

   韩绛,怎么留任了呢?

   且知,韩绛可是入阁已有六年之久,且已是六十有二的“老年人”。

   结果,就这样都没让他致仕?

   “这——“韩绛一怔。

   莫要说是其余几人,就算是他这个当事人,心头也是意外不已。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以他的政绩和资历,有资格入内阁任职九年?

   而且…

   韩绛正坐,隐晦瞥了一眼大相公江昭。

   入阁九年!

   这都能制衡大相公江昭了吧?

   君臣二人,事先也没有私底下谈过话。

   官家此举,莫不是为了让他制衡大相公?

   韩绛琢磨着,心头不免一沉。

   其余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皆是面色微变。

   虽然仅仅是一道关于内阁的人事变动,但其中蕴含的意味,着实是让人浮想联翩。

   诚然,以大相公的政治底蕴,受到忌惮也在常理之中。

   但,怎么就毫无预兆的搞起了制衡呢?

   而且,究竟是仅限于制衡,还是说制衡仅仅是一个开始?

   君相之争,自古难以免俗,此事人人皆知。

   但,真正的内斗,其实大都是在除去外患以后,方才正式开始。

   以常理论之,辽国未灭,应该是斗不起来的啊!

   这怎么就斗起来了呢?

   关键在于,这要是斗起来,变法还继续变吗?

   且不顾几位内阁大学士,神色不一,江昭却是面色平淡,毫无异动。

   不过,眼睛深处,还是不免闪过一丝凝重。

   要真是斗起来,那也只能斗了。

   或许,可以试着称量官家的水平!

   “子川。”

   赵策英注目着,徐徐道:“其余人都各自去忙吧。”

   “子川留下,朕有话与你说。”

   一声令下,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行礼退下。

   且无一例外,皆是面色凝重,心事重重。

   若真是存在君相之争,那可就是彻彻底底的政坛大地震。

   变法革新,怕是也得半道崩卒!

   这其中,影响实在是太大!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作者:花雪飘飘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